当前位置:

考研政治真题及解析之选择题

发表时间:2013/12/10 11:20:08 来源:中大网校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一、选择题Ⅰ: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189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的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恩格斯回答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面一段话外,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了。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

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

C.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 D.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

【试题分析】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概括为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后来当意大利律师卡内帕请求恩格斯为1894年3月起在日内瓦出版的《新纪元》周刊找一段题词时,恩格斯在给卡内帕的回信中说,“马克思是当代唯一能够和伟大的佛罗伦萨人(即但丁——引者注)相提并论的社会主义者。但是,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下面这句话,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30-731页。)恩格斯说“再也找不出合适的”话,是因为这里的题词必须和但丁说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旧纪元相对应。

【选项分析】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恩格斯在这里提到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跟资产阶级宣传的“自由、民主、平等、法治、人权”等所谓的“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进行的,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自由!因为商品例如劳动力的买者和卖者,只取决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他们是作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缔结契约的。契约是他们的意志借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现的最后结果。平等!因为他们彼此只是作为商品占有者发生关系,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所有权!因为他们都只支配自己的东西。边沁!因为双方都只顾自己。使他们连在一起并发生关系的唯一力量,是他们的利己心,是他们的特殊利益,是他们的私人利益。正因为人人只顾自己,谁也不管别人,所以大家都是在事物的预定的和谐下,或者说,在全能的神的保佑下,完成着互惠互利、共同有益、全体有利的事业。”“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就会看到,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76页。)很显然,在“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和所有历史上的旧社会,正如但丁所说的,是“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实际上,在旧社会,一些人的自由是建立在另一些人不自由、受奴役的基础上的。而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由于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对立,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的自由建立在奴役其他人的基础上。因此,B选项是错误的。

“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最早由孔子所提出,在近代中国,康有为在《大同书》里也倡导建立:“人理至公,太平世大同之道也”。力图建立一个使世间的一切都公正、公平、合理的大同世界。史伯提出“同则不继”,事实上,人类由于种族、血统、信仰、生活习惯等诸多差异,要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只能具有空想主义的特征,因而也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因此,C选项是错误的。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这本身是为了团结第三等级反对封建统治的,其目的乃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进而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应该说,自由、民主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当然更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因此,D选项也是错误的。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之时起,就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一个理想目标和根本原则。

2. 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有其因必有其果

【试题分析】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这就是我们励志成语:“水滴石穿”。溪水之所以能够战胜岩石,就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这里的“坚持”就是一种量的不断积累即量变,而“胜利”说明事物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即质变。

【选项分析】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而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A选项涉及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试题中的“坚持”讲的是一种事物运动的持续状态,在溪水与岩石的斗争中,如果不是因为坚持,溪水是不可能战胜岩石的。因此,溪水战胜岩石并非是一种事物之间的必然趋势。因此,A选项是错误的。

B选项涉及肯定与否定的关系问题。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溪水战胜岩石,并非是岩石自我否定的结果,恰恰相反,促使岩石变化的是外部的力量。因此,B选项也是错误的。

D选项涉及因果关系。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材料中“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这直接否定了“有其因必有其果”,即“一因一果”,反而是体现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的复杂多样。”因为从力学原理来看,岩石是被溪水的“力量”战胜的,但是岩石最终被溪水战胜并非是溪水的“力量”,而是成年累月的“不断”侵蚀。因此,D选项也是错误的。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部分考生之所以选择D选项的“因果关系”是因为:谚语中出现了“因为”这样的字眼蒙蔽了考生。试题在设置时,为了强调选项的唯一性,特地增设了“坚持就是胜利”,从而限定了答案的唯一性。此外,C选项的设置也存在一些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量变必然引起质变”是不确切的。“单纯的量的变化到一定时就会转化为质的差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7页)

3. 右边这张照片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

A.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

B.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C.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D.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

【试题分析】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就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人类的实践活动对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自然环境造成了重要的影响。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的影响有两种情形:一是有利于自然发展和保持生态平衡;二是不利于自然发展和破坏生态平衡。北极熊依靠猎捕海豹为生,而冰面正是它们捕猎的平台。全球变暖导致冰面融化加速,这让北极熊无处栖身。据《今日美国》2009年9月8日报道,《美国地质勘探》杂志7日发布的研究报告称,由于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冰面迅速融化,到2050年,地球上的北极熊数量将会减少2/3。如果情况继续恶化,到2100年,北极熊可能会从地球上彻底消失。从表面上看,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上它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严重失衡,因为这种危机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进入自然系统而导致的,它是以“天灾”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祸”。因此,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选项分析】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活动和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关系。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他们之间必然发生自然关系,如空间位置关系、生理关系等。除此之外,人们在改造自然界活动的基础上还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协作劳动和相互交换活动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可分为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两种基本的类别。物质关系决定思想关系,思想关系又反作用于物质关系。依据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可以划分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道德关系、宗教关系等等,其中,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和核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对社会关系没有认识或基本上没有正确的认识。一些思想家把人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归结为自然关系,另一些思想家则把它归结为思想关系。马克思主义不仅区别了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而且区别了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从而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社会关系的科学概念,为科学地说明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性奠定了基础。因此,A选项是错误的。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既联系又区别的两种物质存在形式,具有不同的运动规律。人化自然改变了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改变了各种自然进程,特别是生物圈内的物质和能量的流通和交换,导致了生态失衡、全球危机。但人类的实践活动并非在自然界面前无所作为,人类可以“同自然界和解”,只要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就能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因此,生态失衡并非是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B选项是错误的。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然条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它还作为劳动对象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但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并非自然地理环境。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41页。)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在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中,生产力又是主要的方面,它决定着生产关系,并通过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所以,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C选项是自然决定论思想,因而也是错误的。

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为维护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必须而且可能和谐发展,只有把保护环境与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提高人类利用自然的科学性与道德性,协调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调整好人类改造自然的方向,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的关系。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4.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试题分析】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选项分析】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只是“货币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所表现出来的职能,货币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因为在流通领域的购买阶段,货币还不能转化成资本。因而,A选项是错误的。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二,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此外,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像其他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也不能使货币直接转化为资本。因此,B选项是错误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对雇佣工人劳动力的使用,一方面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劳动力的实际使用即消费过程中通过其具体劳动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资本家通过流通环节把商品销售出去,并以工资的形式支付雇佣工人的这部分劳动力的价值,这时的货币仍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即没有发生价值增殖。因此,D选项也是错误的。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劳动力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货币所有者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能够获得剩余价值,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因此,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货币转化为资本。

5.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将长期是

A.生产力落后 B.生产力不断文化需要发展的要求

C.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试题分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但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选项分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主要矛盾有其特定的历史内容。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言,“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这个主要矛盾,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从社会需要方面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群众在旧社会被压抑的社会需求被广泛释放出来,人民对于崭新的社会制度能够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从社会生产方面看,经过几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增长,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也有了相当发展,但是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BCD各项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受到生产力落后这个主要矛盾的影响和制约。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首页 1 2 3 尾页

(责任编辑:中大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各地资讯

考试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