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务员 >> 公选 >> 模拟试题 >> 正文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模拟试卷之六十二

发表时间:2010/2/27 10:46:07 来源:中大网校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模拟试卷之六十二

第一部分客观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
A.否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否定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C.否认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否认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2.以整风精神深入开展“三讲”教育,是当前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 )
A.讲党性、讲原则、讲政治
B.讲政治、讲学习、讲党风
C.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D.讲原则、讲政治、讲党风

3.理解全部历史的“钥匙”是( )
A.社会思想史
B.阶级斗争史
C.政党活动史
D.劳动发展史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 )的供应量和需求量的平衡,是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关键。( )
A.货币
B.资本
C.商品
D.纸币

5.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作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 )。
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
B. 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C.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因为它们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成的

6.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培育市场体系
B.转变政府职能
C.价格体系改革
D.国有企业改革

7.司法工作人员对明知不符合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罪犯,故意予以减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行为,应判处( )
A.徇私舞弊罪
B.司法工作人员玩忽职守罪
C.司法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罪
D.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罪

8.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是指( )
A.主观性原则
B.主体决定客体的原则
C.主体的能动性原则
D.客体依赖主体的原则

9.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 )
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以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

10.非同一系统的任何机关相互行文都使用( )
A.上行文
B.平行文
C.通知
D.下行文

1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 )
A.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及运行方式
D.社会主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体系

12.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
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

13.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且有( )的社会规范。
A.特殊效力
B.普遍约束力
C.一定强制力
D.特定效力

14.下述社会关系中属行政法调整范围的是( )
A.各社会组织内部的管理关系
B.行政机关缔结买卖合同而形成的关系
C.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使某一行政管理权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D.行政机关与相对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民事关系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马克思和恩格斯解决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列宁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主义阶段
C.毛泽东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D.邓小平理论无需向前发展了

16.在我国,国务院各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 )
A.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
B.发布命令、指示和规则
C.发布命令、决定和条例
D.发布命令、指示和部门法规

17.关于死刑的论述,正确的是( )
A.死刑判决都应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B.死缓并非独立刑罚而只是死刑的执行方法
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D.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没有故意犯罪的二年期满后减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18.甲扬言杀害乙全家,乙报案后公安人员即尾随追赶,在通向乙家的公路上,将携带凶器的甲截获。甲的行为属于( )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不构成犯罪

19.国家行政权力的载体是( )
A.国家权力机关
B.政府机构
C.各级党委
D.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军事机关

20.下面( )在省建委和市建委之间不存在。
A.领导关系
B.指导关系
C.上下级关系
D.协作关系

21.行政组织与环境协调的机制主要有:行政参与、行政委托、行政职能界定与转变和( )
A.行政诉讼
B.行政反馈
C.行政分权
D.行政授权

22.行政监督机关是( )
A.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
B.国家的各级检察机关
C.各级人民检察院内设的反贪局
D.监察部和地方各级监察厅、局

23.联合行文时,作者应是( )
A.上级机关
B.同级机关
C.层次级别较高的主管部门或机关
D.主送机关

24.质量互变规律中的度是( )
A.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B.事物发展过程中质变的关节点
C.事物存在的质变的临界点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限度

25.北京市政府向国务院各部委制发(主送)的公文属于( )
A.呈请性文件
B.平行文件
C.上行文件
D.下行文件

26.以下有关公文的说法错误的有( )
A.公文的基本组成部分有:标题、正文、作者、日期、印章或签署、主题词
B.通用公文,又称行政公文,指各类机关普遍使用的文件,如请示、报告、函等
C. 通知的作者广泛,不受机关性质与级别层次的限制
D. 函为不相隶属机关间相互往来的正式公文,对受文者的行为没有强制性影响

27.“合二而一者,为一分为二所固有”(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调和折衷主义的观点

28.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 )
A. 客观独立性
B.真实绝对性
C. 直接现实性
D.客观实在性

29.我国实施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 )
A. 保证劳动者的充分就业
B. 使劳动者老有所养
C.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D.实现共同富裕

30.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从实质上说是( )
A.数量扩张型增长方式
B.适度紧缩型增长方式
C.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
D. 适度膨胀型增长方式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含义是( )
A.社会有机体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B.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C.人们有可能像自然科学一样,用精神的眼光来考察、研究人类社会
D.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2.共产党的领导主要包括( )
A. 政治领导
B.经济领导
C.文化领导
D.思想领导

3.无产阶级专政同一切剥削阶级专政不同的特点在于它是( )
A.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
B.维护全体人民利益的工具
C.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也是最后一种类型的国家
D.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共和制国家

4.关于货币政策,正确的说法是( )
A.货币政策就是通过调整货币的需求量,使货币的需求量和供应量相适应,从而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B.货币政策的总目标是保持经济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C.现实中存在着均衡的货币政策、比较“松”的货币政策和比较“紧”的货币政策三种不同的货币政策
D.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时,社会总需求不足,一般不宜采取松的货币政策

5.由于过量砍伐,使得我国某些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反常,灾害频繁。这种教训告诉我们( )
A.事物的量变超过了限度,就会引起质变
B.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的前进运动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 )
A.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D.以物质文明发展的需求为方向
C.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为目标
D.四项基本原则

7.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从犯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B.从犯是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
C.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D.对于从犯,可以比照主犯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

8.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构成社会是因为它们( )
A.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B.概括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C.贯穿于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D.规定了社会历史的根据性质

9.我国不可能实行同时同步共同富裕的政策,是因为( )
A. 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街
B. 同步富裕是空想
C.劳动者的能力有差别
D.两极分化可以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10.根据形成和作用的公务活动领域,公文可分为( )
A.法定正式公文
B.通用公文
C.非法定正式公文
D. 专用公文

11.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模式是( )
A.国家基本保险
B.企业补充保险
C.个人储蓄保险
D.社会赞助

12.矛盾的精髓原理指(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绝对相对关系
D.普遍特殊关系

13.在我国,司法机关的监督包括( )
A.审判机关的监督
B.检察机关的监督
C.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
D.公安机关的监督

14.被告人田某准备用匕首去杀丁某,但在去往丁某家的路上,突然肚子痛,便回家中,田某的行为不属于( )
A.犯罪中止
B.犯罪预备
C.犯罪未遂
D.犯罪未得逞

15.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是( )
A. 保持高速度增长
B.不断提高劳动生产串
C.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D. 尽可能减少劳动消耗

16.下列行为中,属于行政行为的有( )
A. 行政机关购买办公用晶
B.行政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
(责任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考试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