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参加2013年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的考生的复习效率,有针对性的进行各科目的复习,本文将主要针对电气工程师考试科目《专业基础》相关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希望对您参加本次考试有所帮助,并在此预祝您金榜题名!
保护电器的装设位置
1、保护电器应装设在被保护线路与电源线路的连接处,但为了操作与维护方便可设置在离开连接点的地方,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线路长度不超过3m;
b、采取将短路危险减至最小的措施;
c、不靠近可燃物
2、当将从高处的干线向下引接分支线路的保护电器装设在距连接点的线路长度大于3m的地方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a、该段分支线应敷设于不燃或难燃材料的管、槽内。
b、在分支线装设保护电器前的那一段线路发生短路或故障时,离短路点最近的上一级保护电器应能保证符合规范规定的要求。
3、短路保护电器应装设在低压配电线路不接地的各相(或极)上,但对于中性点不接地且N线不引出的三三线配电系统,可只在二相(或极)上装设保护电器。
4、在TT或TN-S系统中,当N线的截面与相线相同,或虽小于相线但已能为相线上的保护电器所保护,N线上可不装设保护;当N线不能被相线保护电器所保护时,应另在N线上装设保护电器保护,将相应相线电路断开,但不必断开N线
5、在TT或TN-S系统中,N线上不宜装设电器将N线断开,当需要断开N线时,应装设相线和N线一起切断的保护电器。当装设漏电电流动作的保护电器时,应能将其所保护的回路所有带电导线断开。
6、在TN系统中,当能可靠地保持N线为地电位时,N线可不需断开。
7、在TN-C系统中,严禁断开PEN线,不得装设断开PEN线的任何电器。当需要在PEN线装设电器时,只能相应断开相线回路。配电线路的敷设
(一) 一般规定
1)配电线路的敷设应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场所环境的特征;
2、符合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特征;
3、人与布线之间可接近的程度;
4、由于短路可能出现的机电应力;
5、在安装期间或运行中布线可能遭受的其它应力和导线的自重。
2)配电线路的敷设,应避免下列外部环境的影响:
1、应避免由外部热源产生热效应的影响;
2、应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因水的侵入或因进入固体物而带来的损害;
3、应防止外部的机械性损害而带来的影响;
4、在有大量灰尘的场所,应避免由于灰尘聚集在布线上所带来的影响;
5、应避免由于强烈日光辐射而带来的损害。
(二)绝缘导线布线
1、金属管、金属线槽布线宜用于屋内、屋外场所,但对金属管、金属线槽有严重腐蚀的场所不宜采用。在建筑物的顶棚内,必须采用金属管、金属线槽布线。
2、明敷或暗敷于干燥场所的金属管布线应采用管壁厚度不小于1.5mm的电线管。直接埋于素土内的金属管布线,应采用水煤气钢管。
3、电线管与热水管、蒸汽管同侧敷设时,应敷设在热水管、蒸汽管的下面。当有困难时,可敷设在其上面。其相互间的净距不宜小于下列数值:
1、当电线管敷设在热水管下面时为0.2m,在上面时为0.3m。
2、当电线管敷设在蒸汽管下面时为0.5m,在上面时为1m。当不能符合上述要求时,应采取隔热措施。对有保温措施的蒸汽管,上下净距均可减至0.2m。
3、电线管与其它管道(不包括可燃气体及易燃、可燃液体管道)的平行净距不应小于0.1m。当与水管同侧敷设时,宜敷设在水管的上面。管线互相交叉时的距离,不宜小于相应上述情况的平行净距。
4、塑料管和塑料线槽布线宜用于屋内场所和有酸碱腐蚀介质的场所,但在易受机械操作的场所不宜采用明敷。①塑料管暗敷或埋地敷设时,引出地(楼)面的一段管路,应采取防止机械损伤的措施。
②布线用塑料管(硬塑料管、半硬塑料管、可挠管)、塑料线槽,应采用难燃型材料,其氧指数应在27以上。
5、穿管的绝缘导线(两根除外)总截面面积(包括外护层)不应超过管内截面面积的40%。
6、金属管布线和硬质塑料管布线的管道较长或转弯较多时,宜适当加装拉线盒或加大管径;两个拉线点之间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无弯管路时,不超过30m;
2、两个拉线点之间有一个转弯时,不超过20m;
3、两个拉线点之间有两个转弯时,不超过15m;
4、两个拉线点之间有三个转弯时,不超过8m。
7、穿金属管或金属线槽的交流线路,应使所有的相线和N线在同一外壳内。
8、不同回路的线路不应穿于同一根管路内,但符合下列情况时可穿在同一根管路内。
1、标称电压为50V以下的回路;
2、同一设备或同一流水作业线设备的电力回路和无防干扰要求的控制回路;
3、同一照明灯具的几个回路;
4、同类照明的几个回路,但管内绝缘导线总数不应多于8根。在同一个管道里有几个回路时,所有的绝缘导线都应采用与最高标称电压回路绝缘相同的绝缘。
(三)裸导体布线
1、裸导体布线应用于工业企业厂房,不得用于低压配电室。
2、无遮护的裸导体至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3.5m;采用防护等级不低于IP2X的网孔遮栏时,不应小于2.5m。
3、裸导体与需经常维护的管道同侧敷设时,裸导体应敷设在管道的上面。裸导体与需经常维护的管道(不包括可燃气体及易燃、可燃液体管道)以及与生产设备最凸出部位的净距不应小于1.8m。当其净距小于或等于1.8m时,应加遮护。
4、裸导体的线间及裸导体至建筑物表面的最小净距应符合下表的规定。硬导体固定点的间距,应符合在通过最大短路电流时的动稳定要求。
5、起重行车上方的裸导体至起重行车平台铺板的净距不应小于2.3m,当其净距小于或等于2.3m时,起重行车上方或裸导体下方应装设遮护。除滑触线本身的辅助导线外,裸导体不宜与起重行车滑触线敷设在同一支架上。
(四)封闭式母线布线
1、封闭式母线宜用于干燥和无腐蚀气体的屋内场所。
2、封闭式母线至地面的距离不宜小于2.2m;母线终端无引出线和引入线时,端头应封闭。当封闭式母线安装在配电室、电机室、电气竖井等电气专用房间时,其至地面的最小距离可不受此限制。(五)电缆布线
(1)电缆在室内敷设
1、无铠装的电缆在屋内明敷,当水平敷设时,其至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2.5m;当垂直敷设时,其至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1.8m。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有防止电缆机械损伤的措施;当明敷在配电室、电机室、设备层等专用房间内时,不受此限制。
2、相同电压的电缆并列明敷时,电缆的净距不应小于35mm,且不应小于电缆外径;当在桥架、托盘和线槽内敷设时,不受此限制。1KV及以下电力电缆及控制电缆与1KV以上电力电缆宜分开敷设。当并列明敷时,其净距不应小于150mm。
3、架空明敷的电缆与热力管道的净距不应小于1m;当其净距小于或等于1m时应采取隔热措施。电缆与非热力管道的净距不应小于0.5m,当其净距小于或等于0.5m时应在与管道接近的电缆段上,以及由该段两端向外延伸不小于0.5m以内的电缆段上,采取防止电缆受机械损伤的措施。
4、钢索上电缆布线吊装时,电力电缆固定点间的间距不应大于0.75m;控制电缆固定点间的间距不应大于0.6m。
5、电缆在屋内埋地穿管敷设时,或电缆通过墙、楼板穿管时,穿管的内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
6、桥架距离地面的高度,不宜低于2.5m。
7、电缆在桥架内敷设时,电缆总截面面积与桥架横断面面积之比,电力电缆不应大于40%,控制电缆不应大于50%。
(2)电缆在电缆沟或隧道内敷设1、电缆沟和电缆隧道应采取防水措施;其底部排水沟的坡度不应小于0.5%,并应设集水坑;积水可经集水坑用泵排出,当有条件时,积水可直接排入下水道。
2、在多层支架上敷设电缆时,电力电缆应放在控制电缆的上层;在同一支架上的电缆可并列敷设。当两侧均有支架时,1KV及以下的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宜与1KV以上的电力电缆分别敷设于不同侧支架上。
3、电缆支架的长度,在电缆沟内不宜大于350mm;在隧道内不宜大于500mm。
4、电缆在电缆沟或隧道内敷设时,支架间或固定点间的最大间距应符合规定。
5、电缆沟在进入建筑物处应设防火墙。电缆隧道进入建筑物处,以及在进入变电所处,应设带门的防火墙。防火门应装锁。电缆的穿墙处保护管两端应采用难燃材料封堵。电缆沟或电缆隧道,不应设在可能流入熔化金属液体或损害电缆外护层和护套的地段
6、电缆沟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盖板,盖板的重量不宜超过50Kg。
7、电缆隧道内的净高不应低于1.9m。局部或与管道交叉处净高不宜小于1.4m。隧道内应采取通风措施,有条件时宜采用自然通风。
8、当电缆隧道长度大于7m时,电缆隧道两端应设出口,两个出口间的距离超过75m时,尚应增加出口。人孔井可作为出口,人孔井直径不应小于0.7m。
9、电缆隧道内应设照明,其电压不应超过36V;当照明电压超过36V时,应采取安全措施。
10、与隧道无关的管线不得穿过电缆隧道。电缆隧道和其它地下管线交叉时,应避免隧道局部下降。
相关内容:
更多关注: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成绩查询 考试培训 报考条件
(责任编辑:x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