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5年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点2.2

发表时间:2015/6/19 9:25:30 来源:互联网 点击关注微信:关注中大网校微信
关注公众号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内容目录

第一节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第二节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重点)

第三节 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重点)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第三节 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知识点一、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含义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高频考点1】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重点】

(一)人格的含义

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人格主要是与他人相区别的个人特征。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高频考点1】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同一性的基础。

2.自主感对羞耻感(1.5~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7—12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该阶段影响儿童活动的主要因素已由父母转向同伴、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教师在培养勤奋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或者他们根本无法在其中作出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高频考点1】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

2.自主感对羞耻感(1.5~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7~12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习题链接

1、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b )

a.主动性 b.自主感 c.勤奋感觉 d.自我同一性

2、试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重点】

埃里克森的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理论,小学儿童所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勤奋与自卑”之间的冲突。在这一阶段,小学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所以,在小学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小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小学生学习落后,不能一味批评,更不能给予惩罚,而要多给予积极的鼓励,对于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特别注意培养其学习的自信心,引导他们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努力学习,当这些学生取得一定的成绩之后,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其充分体验到通过努力而获得成绩的内心快乐。

知识点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三)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指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了解与自我评价。二是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三是自我监控,属于对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高频考点2】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这个阶段,儿童逐渐能够按照自己的姓名、身体特征和活动能力来看待自己,并作出一定的评价。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社会自我到少年期基本成熟。

例题链接

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意识,属于(b )

a.生理自我 b.社会自我 c.心理自我 d.理想自我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开始形成和发展的。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和全面,并具有社会道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

真题链接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 b ),再到( )的过程。

a.心理自我 社会自我 b.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

c.心理自我 真实自我 d.社会自我 真实自我

(三)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

知识点三、社会性发展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性认知与社会性交往两方面。

(一)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

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相对应。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具有这样几个趋势:从表面到内部,即从对外部特征、外部行为的注意到更深刻的心理品质特征的注意;从简单到复杂,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待问题;从呆板到灵活的思考;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

(二)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

小学儿童与教师的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彼此相互影响。

幼儿相比,小学儿童与同伴交往的频率更高,共同参加的社会性活动次数也进一步增加,社会性交往也更富有组织性。

编辑推荐:

2015年教师全国统考、地方省考通关取证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汇总专题

(责任编辑:)

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
最近更新 考试动态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费章节课

课程推荐

      • 教师资格

        [笔面护航班]

        笔试+面试 协议保障 2期重学高端服务

        3580

        了解课程

        456人正在学习

      • 教师资格

        [冲关畅学班]

        入门+进阶 精选教材 协议保障 1期重学

        980起

        了解课程

        795人正在学习

      • 教师资格

        [精品乐学班]

        课程模块 准题库自主练习重点强化学科全面

        680

        了解课程

        1042人正在学习

      • 教师资格

        [面试特训班]

        全新升级模块 协议重学 研发资料班主任督学

        1680

        了解课程

        992人正在学习

      • 教师资格

        [面试精品班]

        课程模块 学科试讲 高性价比

        980

        了解课程

        992人正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