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内在需要发展与环境要求发展
内在需要就是“为自身而存在”的应然性。人是自为的存在,人的超越性决定了人只是在企图成为什么的时候才取得存在。人是把自己推向未来的个体。人只有始终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解放自己或体现某种理想的目标,才能体现自己是真正的人。内在需要是追求,是理想,是目标,是“存在”的实证,也是发展的动力:内在需要推动发展是有条件的潜足内存需要发展的条件——即环境要求是发展的规定性,或“实然性”。需要能不能满足,发展能不能实现,或实现多少。这是由环境要求决定的。纯粹的内在需要,不顾外在条件,是自我中心主义、唯我主义;纯粹强调外在条件,不讲内在需要是宿命论,是悲观主义。发展必须是内在需要和外在环境的统一,亦即人的发展必须是应然性与实然性的统一。
人既是具有自由意志和独立性的个体。又是社会的、历史的和世俗的存在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或者说个性。但他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受制于‘自古皆然’、‘人皆如此’、‘一般都这样’、‘习以为常’、‘固不待言’、‘已成定论’之类的社会的、历史的和世俗的观念。”所以,教育既要尊重人的内在的禀赋、潜能、兴趣、爱好,重视主观选择性、建构性、体验性,又要使人的发展符合社会、环境的需要,能将“自身内在需要”与“社会外在环境需要”结合起来,找到两个的融合点便是人发展的最佳状态。所以,教育重视人的内在需要,尊重发展的自觉性、能动性,同时也强调环境条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片面强调个体社会化的一面,强调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的无条件一致,忽视个体心理和个性培养,在教育目的上扼守社会本位,在教育方法上强调机械灌输,那么,培养出的人在一贯的技术正确和道德正确的钳制下,将丧失批判意识、反思能力、创新精神,容易变成模具里的‘玩偶’。同样,如果片面强调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培养,忽视社会的基本规范和一般要求,就会导致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个体在教育生活中的随心所欲。”总之,“社会”其实就是个人的集合体。“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要符合大多数人的需要才能发展。因此,教育总是把社会人格化,总是竭力寻求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整个社会越来越人性化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三、发展过程与发展目标
人是自为性或自觉性的存在。人类社会是人类在自己的目的性要求的支配下,在自己的理想型图景的引导下,不断适应和改造客体,不断发展和创造自己的过程,是通过人的目的性不断解决“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无限丰富的矛盾关系的过程。”人类社会是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过程相结合的产物。人本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一个人是一个流程,而不是一种固定的静止的实体;是一条流动变幻的河,而不是一团固定的材料;是不断变化着的潜能之星座,而不是一组稳定的特征”。人们通过每一个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从而也创造了自己。教育是一种社会过程,“教育本身就是人在发展过程中的创造。是人在创造文化、创造语言、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创造了教育。”同时,其“作为影响发展的现实生活条件中起积极作用的主导因素”田,就不能不研究发展目标与发展过程的关系问题。
教育既要关注发展目标,也要看重发展过程,它是发展目标和发展过程的统一。从目标来看,教育突出地表现出一种自觉能动性,人的应然性即目的性。从过程上看,教育是活动.是促进人发展的活动。可以说,教育的进步在于目标和过程的不断进步。“赫尔巴特的伟大贡献在于使教学工作脱离陈规陋习和全凭偶然的领域。他把教学带进了有意识的方法的范围。使它成为具有特定目的和过程的有意识的事情.而不是一种偶然的灵感和屈从传统的混合物。”但是,发展目标和发展过程孰轻孰重,在教育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其关注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责任编辑:昆凌)
近期直播
免费章节课
课程推荐
教师资格
[笔面护航班]
笔试+面试 协议保障 2期重学高端服务
教师资格
[冲关畅学班]
入门+进阶 精选教材 协议保障 1期重学
教师资格
[精品乐学班]
课程模块 准题库自主练习重点强化学科全面
教师资格
[面试特训班]
全新升级模块 协议重学 研发资料班主任督学
教师资格
[面试精品班]
课程模块 学科试讲 高性价比